和龍市八家子鎮探索“產業興邊、民生安邊、團結穩邊”發展路徑——讓各族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秋日的和龍市八家子鎮南溝村,桑黃產業基地的一排排桑黃栽培大棚錯落有致。記者走進其中,只見形態飽滿的桑黃生長在深棕色菌段上,獨有的菌香撲鼻而來。在基地打工的村民呂大姐干完零活后,正像往常一樣在大棚里來回巡視,仔細地察看每一朵桑黃的生長狀態。“有活兒干、有錢掙,日子越過越好,大家伙兒的心也更齊了,這就是最幸福的好日子!”呂大姐樸實的話語,道出了八家子鎮各族人民的共同心聲。
近年來,八家子鎮始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積極探索“產業興邊、民生安邊、團結穩邊”的特色發展路徑,不僅讓各族群眾的生活愈發紅火,更讓“石榴籽”越抱越緊,奏響了邊疆和諧發展的動人樂章。
共富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產業為筆繪就增收圖景
產業穩則邊疆穩,產業興則邊民富。八家子鎮緊扣“產業興鎮、養牛強鎮”發展目標,全力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一村多品、一鎮多業”的產業發展格局。
在上南村標準化養牛基地,膘肥體壯的牛兒悠閑地吃著飼料。當地村民告訴記者:“過去單打獨斗,一年掙不了幾個錢。現在鎮里統籌項目,聯合農戶成立合作社,收入一年比一年高。”而這,僅是八家子鎮產業興邊的一個生動縮影。
近年來,八家子鎮累計投入1.2億元實施黃牛養殖、桑黃種植、木耳種植等12個興邊富民產業項目:上南村、南溝村、八家子村發展規模化養牛產業,中南村做精優質水稻種植,龍山村探索肉羊養殖與秸稈飼料回收利用循環經濟,河南村、八家子村擴大木耳種植規模……如今,“村村有產業、戶戶能增收”的美好愿景已逐步成為現實。
據統計,八家子鎮的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從2020年的年均33萬元,躍升至2024年的年均93萬元以上,年均增長率達29.6%;各類產業項目累計吸納150余人穩定就業,帶動676戶1212名脫貧群眾人均年增收2000余元,真正讓發展成果惠及每一位邊疆群眾。
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民生為墨勾勒溫暖底色
午后,上南村老年人愛心食堂飄出陣陣飯香。82歲的朝鮮族老人姜河洙循著香氣走進食堂,目光一掃,便鎖定了自己最愛的醬湯。“自己懶得做,做一頓夠吃一天的,還是食堂的熱菜熱飯香,還能邊吃邊和老伙伴聊聊天,互相做個伴兒,幸福感特別強。”姜河洙高興地說。
這溫暖的一幕,正是八家子鎮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生動寫照。近年來,八家子鎮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下大力氣織密織牢邊疆民生保障網:嚴守耕地紅線,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制度,穩定糧食產能,全面提升鎮村水環境、空氣環境、土壤環境質量;開發232個公益扶貧崗位,幫助困難群眾“家門口就業”;建設上南村老年人愛心食堂,打造集醫療、文化、娛樂于一體的“養老大院”,為100余名老年人提供“一站式”服務;建成上南村法治文化廣場,完善群防群治隊伍,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累計投入資金4500萬元,實施基礎設施項目11個,著力改善鎮內供水、供電、道路、通訊等各方面條件……村民們都說:“擰開龍頭有清水,出門走上平坦路,幸福就是這一項項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保障啊!”
文化搭臺聚人心:團結為弦奏響和諧樂章
“山歌一唱心就暖,舞蹈一跳情更濃。”在2024年舉辦的八家子鎮首屆踏青賞花節上,漢族的腰鼓、朝鮮族的舞蹈、藏族的歌舞等表演輪番上演,土特農產品展銷大集人頭攢動。這場融合了多元文化與特色產業的盛會,不僅吸引了6.2萬人次游客參與,更實現農產品銷售額8萬余元,成為八家子鎮“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民族團結”的典型范例。
多年來,八家子鎮始終將興邊富民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深度融合,以文化為紐帶拉近各族群眾心與心的距離:依托“黨日+”主題活動,先后舉辦演講比賽、文藝匯演、趣味運動會等大型文體活動10余次,覆蓋群眾3000余人次;深入推進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宣傳,開展集中學習百余場、“三支隊伍”(理論宣講隊、政策宣傳隊、文化宣傳隊)宣講20余次,總結提煉工作經驗做法20余條,通過鎮黨委官方微信轉發推送90余條,讓“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理念深深扎根于每一位群眾心中。
從產業發展實現“共贏”,到民生保障實現“共享”,從文化交流促進“共融”,再到情感互動達成“共鳴”,八家子鎮用實實在在的實踐,詮釋了邊疆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幸福密碼”,也為新時代興邊富民、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寫下了生動注腳。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棟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