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井市以人居環境提升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從“清潔”到“凈美”
金秋時節,層林盡染,微風帶著稻穗的清香,拂過龍井市的鄉村田野。近日,記者走進智新鎮光新村,只見一條條嶄新的水泥路如銀帶般蜿蜒,直通每家每戶門前。路面雖不寬闊,卻干凈整潔,陽光灑落,折射出潔凈的光澤,偶有金黃的樹葉飄落,增添了秋日的詩意。
循著機器的轟鳴聲,記者在村內看到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駐村第一書記張昆正揮舞著鐵鍬,帶領村民清理一塊閑置空地。鏟車伸展著機械臂平整土地,運輸車來回清運雜物,隆隆的機械聲與村民的交談聲交織,構成了生動的勞動圖景。“按規定垃圾箱離道路要有一米半以上的距離,可咱村道窄,以前沒地方放垃圾桶,村民倒垃圾得走很遠。”張昆擦了擦汗,指著空地介紹,“村委會和村民協商后,這片閑置空地的主人同意貢獻出來,改造后能解決25戶村民的垃圾投放難題。”
“以前倒垃圾要走上百米,現在出門幾步就到,方便多了!”家住附近的村民笑著說,“等垃圾箱安好了,咱村環境肯定更干凈,住著也舒心。”
離開光新村,記者來到智新鎮明東村。剛進村口,一幅古樸雅致的鄉村畫卷便展現在眼前:白墻灰瓦的民居錯落有致,門前的紅燈籠隨風搖曳,街道平整干凈,身著橙色工作服的環衛工人正推著清掃車仔細清理路面,偶爾停下腳步,將角落里的落葉掃進簸箕中。陽光透過楊樹枝葉,在地面投下斑駁光影,空氣中彌漫著花草的清香。
“現在村里跟花園似的,出門就是景,生活在這兒太幸福了!”村民安豐忠坐在自家門前的石凳上,一臉愜意。明東村黨支部書記玄昌浩介紹,為改善人居環境,村里把拆除廢舊房屋、清理殘垣斷壁作為重點,目前已拆除危舊房屋5座、廢棄倉庫1座,清理亂堆亂放雜物7噸,還硬化了4公里村內道路,維修了90盞路燈,真正實現了“村內無土路、夜晚有燈光”。
漫步明東村,處處可見巧思:閑置土地被改造成“小花園”“小花壇”,波斯菊、萬壽菊競相綻放;村路邊種滿了云杉、垂柳,綠意盎然;水沖式廁所早在2019年就實現全覆蓋,干凈整潔的環境讓村民生活品質大幅提升。紅色文化廣場上,石榴造型的景觀雕塑格外醒目,象征著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廣場依托中組部300萬元專項補助資金升級改造,已成為村民休閑、開展文化活動的好去處。玄昌浩驕傲地說,今年他們村獲評了“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龍井市正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全域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龍井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林海權介紹說,今年以來,龍井市以“在州內率先樹標桿”為目標,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出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圍繞“清潔鄉村、凈美家園”主題,先后開展“春季攻堅”“秋季攻堅”。通過“領導包保制”“網格化清潔責任制”,形成縣鄉村三級齊抓共管格局,村公益崗、大學生志愿者等力量協同發力,讓環境整治既有力度又有溫度。
在“八拆”整治中,龍井市聚焦危舊房、殘垣斷壁等“硬骨頭”,截至目前已拆除(修繕)危舊房屋178座、舊倉庫223座,清理亂堆亂放500余處;在垃圾治理上,新增垃圾桶400個,配備垃圾清運車7輛、保潔員130名,實現“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的城鄉環衛一體化模式,90%以上農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在綠化美化方面,全市已種植樹木7000棵,粉刷墻面5000平方米,種植花卉10000平方米,一條條鄉村道路變成“風景線”,一個個村莊變為“宜居地”。
此外,龍井市還通過“干凈人家”創建、積分制激勵等方式激發村民內生動力:三合鎮的“551”行動,讓村民每月定期參與庭院清掃、道路保潔;智新鎮、白金鄉的“愛心超市”,可用積分兌換生活用品,調動了村民參與環境整治的積極性;東盛涌鎮、德新鄉等則通過完善村規民約,提升群眾自治能力。
如今的龍井鄉村,不僅有“外在美”,更有“內在實”,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這片沃土上徐徐鋪展。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牛澤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