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神器”“庫存告急”……如何識別虛假新聞帶貨套路?
在視頻帶貨流行時代,一些不良商家為吸引眼球、推銷產品,不惜編造虛假新聞。從“某品牌產品被搶購一空”的虛假消息,到“某明星私下愛用某物”的虛假宣傳,這類內容混淆視聽,損害消費者權益。面對這一現象,公眾該如何保持清醒,識別真相?
常見的編造新聞帶貨營銷套路
第一,利用社會熱點與產品關聯。不良商家常將產品與突發新聞、社會熱點強行關聯。例如,某地發生自然災害后,不良商家立即推出“救命神器”或“必備物資”,利用公眾焦慮心理進行營銷。這類套路通過制造緊迫感和恐懼感,促使消費者沖動購買。
第二,虛構“科學突破”或“專家背書”。許多營銷文章打著“最新科學研究發現”的旗號,捏造數據或斷章取義,為產品貼上科學標簽。還有商家或冒充權威專家,或盜用專家形象,發表不實推薦。養生保健領域是這類套路的“重災區”,諸如“某食材抗癌功效翻倍”等虛假新聞屢見不鮮。
第三,營造“虛假搶購”場面。為制造產品熱銷假象,一些商家通過剪輯虛構排隊搶購場景,編造“限時搶購”“庫存告急”等虛假信息。各大短視頻平臺上,這種通過視覺沖擊刺激消費欲望的手法尤為常見。
第四,假冒用戶分享與素人見證。看似普通的“用戶分享”,實則為精心策劃的軟廣告。這些內容通常使用相同的文案模板,配以夸張的前后對比效果,缺乏具體細節和真實體驗感。
五大實用技巧,助你成為謠言“終結者”
核查信息來源。遇到抓人眼球的消息,首先查看信息來源是否明確。正規新聞機構會有明確署名和核實流程,而虛假新聞往往來源模糊,或者來自不知名的自媒體。可以通過權威媒體或官方渠道交叉驗證信息真實性。
理性判斷內容可信度。保持批判性思維,對過于夸張的表述保持警惕。如“三天見效”“徹底根治”等絕對化用語,通常不符合科學常識。同時注意辨別新聞與廣告,我國《廣告法》明確規定廣告應當具有可識別性以避免消費者產生誤解,并明確禁止大眾傳播媒介以新聞報道形式變相發布廣告,要求通過大眾傳播媒介發布的廣告應當顯著表明。
利用技術工具輔助識別。可以使用識圖等工具驗證圖片是否被盜用或篡改。對于健康類信息,可以查閱權威醫學期刊或咨詢專業機構。
警惕情感操縱。如果一篇文章或視頻過度渲染情緒,試圖激起憤怒、恐懼或同情,就要警惕其背后動機。真正客觀的新聞報道會保持中立立場,而非一味煽動情緒。
查看多方觀點。不要局限于單一信息源,特別是當話題存在爭議時,應主動尋找不同立場的報道進行比較。真實的信息通常能夠經得起多角度檢驗。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每位受眾都應成為自己信息的“把關人”。面對可能的虛假新聞帶貨,我們既要保持對商業創新的開放態度,也要持有必要的警惕和批判思維。只有提升媒介素養,培養理性判斷能力,才能在這場真實與虛假的較量中守住底線,避免成為不良商家的“提款機”。同時,作為負責任的社會成員,當我們發現確鑿的虛假新聞營銷時,也應積極向平臺或監管部門舉報,共同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記住:理性判斷是抵御虛假信息的最好武器。
來源: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