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腳沾滿泥土 筆端傳遞真情
又是一年記者節,同行們的祝福在指尖流轉,我的思緒卻飄向和龍市龍城鎮土山村的雨后山地——泥濘裹腿的沉墜感、鞋踩濕土的悶響、雪鵝煽動翅膀的剪影,這些烙印般的記憶昭示著:黨報記者的“扎根”,從來都是沾滿泥土的雙腳與大地的真切相擁。

延邊的廣闊土地是新聞富礦,但從不會輕易展露寶藏。最動人的故事,總藏在需用腳步丈量的偏遠角落。土山村的采訪歷歷在目:通往雪鵝養殖基地的山路因暴雨導致車輛無法通行,為趕上雪鵝出欄場景,我踩著滿是泥濘的小路,深一腳淺一腳前行,害怕摔倒時損壞采訪本與相機,便將其護在懷中。養殖基地的主人握著我沾泥的手發出感嘆:“你們來一趟真不容易!”我忽然懂得,這狼狽里藏著新聞的本真底色——沒有“鐵腳板”踏遍山河,便沒有筆尖的真情實感。
這些年的采訪,本就是用“四力”追尋真相的旅程。去年寒冬,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大米倉庫里,我與返鄉創業青年金君并肩而立,聽他講述從留學生到“新農人”,在質疑中起步、帶鄉親增收,踐行囑托擦亮“延邊大米”品牌的故事。我記錄細節、捕捉他摩挲稻穗的溫柔,這正是“眼力”的修煉:于平凡中發現時代脈動,讓鄉村振興活力直抵人心。
鏡頭與筆觸追隨著土地的脈搏:“延超”賽場少年冒雨沖刺的泥點、老農捧新米的笑容、非遺匠人手中的傳承……我愈發領悟,新聞的溫度,取決于貼近大地的深度。
媒體格局巨變下,全媒體記者既要記錄更要詮釋。我用鏡頭定格豐收笑容,用新媒體語言講好延邊故事,讓惠民政策飛抵更多“指尖”。筆下鏡頭里的每篇報道,都將土山村“雪鵝”、光東村“大米”等鮮活個體,匯入延邊奮進的宏大樂章。
筆下千鈞重,肩上是擔當。記者節于我并非休憩節點,而是再出發的號角。我將懷揣初心,用腳步丈量、用心靈感受、用忠誠記錄。正如那句信念:腳下沾有多少泥土,筆端就沉淀多少真情,故事便有多少打動人心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