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的海岸線 | 全球“鮮”達中國餐桌 探秘長三角“超級大冰箱”
央廣網寧波11月21日消息(記者陳金蓮 張雯雯 俞燁)十幾座萬噸級冷庫一字排開,零下60℃至零下20℃的低溫庫內,生鮮整齊碼放;智慧物流監管平臺上,貨物通關、倉儲數據實時流轉……在寧波北侖,一座占地387畝的“超級大冰箱”正日夜不停地運轉。
作為目前華東地區單體冷鏈物流規模最大的項目,中國(梅山)國際冷鏈供應鏈項目于2024年9月正式投運,一年來,優質肉類蛋白、水產、水果等貨物吞吐量已突破10萬噸。

梅山冷鏈俯瞰圖(央廣網記者 俞燁 攝)
近日,記者走進這座“超級大冰箱”,親身感受它是如何高效運轉,豐富市民餐桌的。
“過去一批三文魚申報要20分鐘,現在只需2分鐘!”梅山冷鏈職員李祎介紹,這一變化得益于寧波梅山綜保區一體化管理信息平臺的上線,梅山國際冷鏈作為首家試點企業,實現了倉儲管理系統與海關監管平臺的深度對接。“貨物入區自動申報,進區自動核驗,全程不用等、無紙化。”
在海關查驗現場,記者看到一批來自厄瓜多爾的香蕉正接受海關查驗。“我們是省內最大的綜合性海關指定監管場地和我國沿海港口第三個擁有冷鏈全品類綜合查驗資質的冷鏈樞紐,擁有58個全封閉恒溫查驗道口,每天最大查驗量可達200柜。”李祎告訴記者。

寧波海關關員在梅山國際冷鏈項目指定監管場地對進口香蕉開展現場查驗(央廣網發 應俊 攝)
據了解,該項目投運之初,梅山海關便聚焦“快進快出”需求,針對進境水果、冰鮮水產品等易腐商品,在指定監管場地開通快速通道,優化檢疫查驗流程,實現“隨到隨查、合格即放”。
“我們原來一直做非保稅業務,借助梅山冷鏈這個平臺,我們增加了保稅業務。”寧波某倉儲公司董事長陶國林感慨,“從靠港到清關完成,整個流程順暢得就像‘開了綠燈’一樣。”
香蕉查驗完了,會送去哪里?李祎指了指查驗倉另一側的一個通道,“里面就是冷庫,如果貨主需要,可以就地存儲,避免‘斷鏈’風險。”
進入庫區,溫度驟然下降。來自西班牙的冷凍豬帶肉扇骨、阿根廷的魷魚、巴西的牛肉等各類進口食品整齊碼放。這個看似寂靜的低溫世界,實則是保障全球美味原汁原味抵達消費者餐桌的核心環節。

梅山冷鏈8號庫區(央廣網記者 俞燁 攝)
“我們這里可實現-60℃至20℃全溫區覆蓋,還配備有全國保稅區內最高的自動化物流倉——單層40米高的自動化立體庫。”李祎介紹,“這邊是冷凍庫,存放了一些儲備肉,平常可以服務生活物資的中轉分撥,也可用于應對一些緊急情況。”
那么,如何確保這些來自全球各地的生鮮貨物,冷鏈不斷鏈?這就不得不提到它背后的“智慧大腦”。
在智慧物流監管中心,巨大的電子屏幕上,“數字孿生+智慧查驗”模式正實時監控著貨物從港口到入庫的全流程。

梅山國際冷鏈數字孿生駕駛艙可對基地進行全面監管(央廣網記者 俞燁 攝)
“整個平臺就像個超級智能大管家,無需人工干預,就能將運輸流程安排得井井有條。”李祎形容道。
作為華東第一、全國前三的單體冷鏈物流項目,梅山冷鏈遠不止于一個簡單的“大冰箱”。截至目前,梅山國際冷鏈已累計招引貿易、物流、服務等冷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83家,吸引多家國內頭部食品企業落戶。
寧波梅山國際冷鏈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春暉表示,“我們正從倉庫升級為供應鏈核心,通過加工、供應鏈數字化等增值服務,打造優質肉類蛋白配置中心,只為讓全球優質食品更加安全、快捷、經濟地抵達中國百姓的餐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