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運會 | 海天為幕 同心繪夢——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閉幕式側記
新華社深圳11月21日電(記者高萌、王浩明、楊深深)星空作幕,路橋為畫。前海灣畔,燈火萬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五屆運動會在這一片以“海與城”為背景的露天舞臺上落下帷幕。這場首次由粵港澳三地共同舉辦的全運盛會,將承載著無數溫情記憶,融入海洋星空。
漫天星輝閃耀時,萬千豪情競風流。馬龍、潘展樂、蘇炳添、王霜……熟悉的面孔接連出現,來自五湖四海的運動員、教練員和裁判員一同入場。
11月21日,參賽團隊代表在閉幕式上入場。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超8項世界紀錄、創/超13項亞洲紀錄、創14項全國紀錄……本屆全運會上,1.4萬余名運動員在競技場上揮灑汗水,書寫了一個個超越自我、奮勇爭先的動人故事。
青春常常予人驚喜。13歲的于子迪打破女子200米混合泳亞洲紀錄;16歲的陳妤頡加冕女子田徑“雙冠王”;“名不見經傳”的李澤洋成為全運會首位“00后”男子百米冠軍。
堅守總是感人至深。37歲的馬龍完成他的第六屆全運會,帶領北京隊時隔32年再奪男團金牌;36歲的鞏立姣實現女子鉛球“五連冠”,含淚揮別賽場;31歲的汪順把個人全運會金牌數增加到19枚,續寫傳奇。
11月21日,小演員在閉幕式現場表演。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一枝竹仔會易折彎,幾枝竹一扎斷節難……”稚嫩的粵語童聲悠然響起,來自改革開放“試驗田”——深圳蛇口的孩子們手執燈籠,唱起古老的《一枝竹仔》,步入會場中央。歌聲婉轉,寓意深長。
一張“全家福”,定格下此刻的歡笑與榮光,也凝聚著粵港澳三地血濃于水的情誼。回望過去13天,從港珠澳大橋上的自行車競速,到連接深港的跨境馬拉松,這片海域見證的不僅是體育競技的精彩,更是三地從“硬聯通”到“軟聯通”,從“地域相鄰”到“心靈相通”的深度融合。
13天前,取天之光、燃海之火,交相輝映中,盛會拉開序幕。
13天后,琴聲悠揚、海浪奔涌,聲聲交疊中,人們依依惜別。
這是11月21日拍攝的全運會閉幕式現場。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水霧氤氳,星光搖曳。十五位大提琴手奏響告別樂章,旋律隨濤聲遠揚。廣東奧體中心的主火炬緩緩熄滅,而全運會會旗莊嚴傳遞至湖南——四年之后,三湘四水將續寫這段體育傳奇。
螢火翩躚,星斗流轉。一棵虛擬榕樹參天而立,一只琵鷺銜白紙翩然而至——那是一張象征初心與夢想的紙,深圳的故事,由此啟程。
“深圳是改革開放后黨和人民一手締造的嶄新城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
“我是湖南的”“我來自新疆”“我是山西人”……“來了就是深圳人”。四十五載光陰,從邊陲漁村到現代都市,這座城的奇跡,由五湖四海的奮斗者共同寫就。
舞臺上,象征改革開放歷程的建設者們接力登場,劈山跨海,筑路架橋。他們帶著夢想南下,以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闖出一片新天地。
這種拼搏意志與團結精神,在十五運會的每一個賽場上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
廣東奧體中心的跑道上,田徑健兒如離弦之箭,沖刺極限;香港啟德體育園的劍道上,擊劍運動員你來我往,一劍制勝;澳門綜藝館的場地里,空手道高手剛柔并濟,以武會友;東莞石龍中學體育館的方寸之間,舉重選手力拔山兮,一舉成功……
當拼搏的汗水灑遍灣區每個角落,當勝利的歡呼回蕩在三地上空,體育總以真摯的力量喚起人們共同的心聲——因奮力拼搏而惺惺相惜,因攜手逐夢而心意相通。這場全運盛會已不僅僅是競技的比拼,更成為凝聚人心的動人篇章。
圣火緩緩熄滅,而同心同夢的火種已散落灣區各地,繪就了中國體育與時代精神的壯美畫卷。今夜,全運盛會圓滿落幕;明日,灣區故事翻開新篇——這片熱土上的奮斗與夢想,必將如珠江奔流,浩蕩入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