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龍:囑托引領振興路——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延邊十周年集中采訪報道之十五

時間的長河,總在重要節點留下深刻印記;發展的航程,總有燈塔指引破浪前行。2015年7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延邊視察,走進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稻田間、來到農戶炕頭上,為這片飽含深情的土地擘畫了發展藍圖、指明了前進方向。十年來,和龍市把殷殷囑托化作奮進力量,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宏偉藍圖漸成生動現實。

一粒米的“金色革命”,端牢飯碗的底氣
光東村是鐫刻領袖足跡的沃土,也是將思想偉力轉化為發展實效的生動課堂。走進吉林艾利特有機米業有限責任公司展廳,一袋袋包裝精美的大米、一張張榮譽證書,彰顯了企業對“糧食也要打出品牌”的忠實踐行。“總書記的囑托,就是我們企業發展的動力源泉。”吉林艾利特有機米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劉暢感慨地說,這十年,是“和龍大米”品牌價值騰飛的十年,也是農業科技賦能的十年,企業深耕大米智能加工、精深研發,大力推廣“鴨泉”稻米品牌,如今企業已從過去的小作坊成長為年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的專業有機米業公司。

十年來,和龍市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建成高標準農田48.5萬畝,糧食產量穩步攀升;積極培育和發展農業龍頭企業,搭建品牌推介、產銷對接及交流合作新平臺,“和龍大米”從地方特產躍升為高端品牌,“平崗”“冷泉”“鴨泉”“嗎西達”“頭道香”等品牌產品暢銷全國各地。“總書記當年關心我們的日子過得好不好。現在,你看這米粒飽滿、產業興旺,村民的日子也和這稻谷一樣越來越‘金貴’!”劉暢自豪地說。
一朵桑黃的“綠色奇跡”,點菌成金的智慧
八家子鎮是遠近聞名的“桑黃小鎮”。在恒溫恒濕的現代化大棚內,整齊排列的菌椴上,一朵朵形態各異的桑黃散發著獨特的藥香。這里,演繹著從傳統農業向高附加值綠色產業華麗轉身的故事。

“以前,誰能想到這林間的‘寶貝疙瘩’能變成致富的‘黃金傘’?”吉林桑黃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桑黃研究院院長劉杰說,為打造桑黃產業高地,企業按照政府引導、科技助力、企業經營、農民參與的運營模式發展桑黃產業,現年產符合中藥材標準的桑黃150噸,占全國桑黃產量的75%以上,凍干粉技術更是國內領先。
“桑黃小鎮”的奇跡,在于它成功探索出一條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綠色崛起之路。這不僅是對綠色發展理念的具體實踐,更是邊疆地區立足資源稟賦、發展特色產業、推動轉型升級的生動縮影。近年來,和龍市通過打造農村特色產業體系,培育壯大桑黃、林下參、林下靈芝、大米、林蛙等特色產業,不斷壯大地方經濟、促進鄉村振興。如今,八家子鎮獲評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和龍市獲評國家綠色發展先行區、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農村特色產業體系成功點亮了邊疆小鎮的致富發展新路。
一條水渠的“紅色傳承”,興邊富民的力量
“攔河筑壩,引水上山崗……”這首激昂的旋律,訴說著一段邊疆人民戰天斗地的崢嶸歲月。如今,這條凝聚著“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精神的水渠,正滋養著振興發展的崇善鎮上天村。
六十多年前,人們巧妙運用倒虹吸原理將河水引至地處山頂平原的上天村,開辟出高崗上的肥沃稻田。如今,還是那片熟悉的土地,但村民們的生活已煥然一新。近年來,上天村在上級部門的扶持下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將倒虹吸工程打造為一項獨特的觀光亮點,建設了元峰水渠展覽館,修建了景觀棧道和民宿設施,并積極探索農村電商、大醬加工等多元化產業鏈群,村民收入逐年提高。

上天村的蝶變,生動體現了和龍市推進邊境村建設的成效:10個邊境村均由省級部門下派駐村第一書記,并由省州市協同包保,招錄專干、公益崗等239名人才;村集體經濟平均收入從2023年的86萬元躍升至2024年的113.97萬元,增長32.5%;深化浙吉對口合作、推進“民營企業進邊疆·吉林行”活動,為邊境村的長遠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深入推動“百村示范、千村美麗”工程,開展基礎設施提升、農村危舊房屋改造、供水污水配套、“廁所革命”、村莊清潔行動,持續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
光東村的“科技米”、八家子鎮的“生態金”、上天村的“精神渠”,串聯起和龍市十年發展的主線。這十年,是和龍市各族人民感恩奮進、不負重托的十年,是鑄魂聚力、團結興邊的十年,是綠色崛起、高質量發展的十年。站在新的起點上,和龍市正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奮力譜寫“紅太陽照邊疆”的嶄新篇章。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棟輝/文 陳延龍/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