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就生態共生圖景 樹立虎豹保護標桿——世界自然基金會代表團探訪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汪清區域
10月31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全球老虎恢復計劃年度研討會代表團走進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汪清區域開展實地探訪。代表團通過實地走訪、技術交流、樣本查看等多種形式,深入考察汪清區域在虎豹種群保護、棲息地修復、社區協同發展中的創新實踐與成效,切身感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基層的生動實踐。
在汪清林業有限公司金倉林場救護繁育基地,代表團細致察看梅花鹿活動狀態與飼養環境。該基地自2012年起累計救助并放歸馬鹿、梅花鹿117頭,紅外相機監測到虎豹捕食放歸鹿群的影像資料,直觀印證了食草動物放歸對虎豹種群恢復的支撐作用。歷經2019年、2023年升級改造,該基地拓展野生動物救治、科普宣傳等功能,成為集“保護+繁育+科普”于一體的綜合性生態保護平臺,為虎豹生存筑牢食物保障防線。
“先評估、后采伐、再補植”的科學流程,讓代表團在汪清林業有限公司金溝嶺林場留下深刻印象。在金溝嶺林場棲息地修復試點區域,代表團實地查看土壤墑情與幼苗生長狀況,詳細詢問退化林地修復關鍵技術參數;在病蟲害防治基地,重點了解災害木采伐標準與后續補植方案。作為“森林棲息地恢復性經營項目”核心區域,金溝嶺林場通過系列舉措構建起隱蔽性強、獵物充足的優質棲息環境,更以“采育結合”模式實現生態保護與林業生產的動態平衡,彰顯生態保護的系統性思維。
實現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雙贏,這是汪清縣東光鎮長榮村平貝母種植基地交出的答卷。代表團察看貝母生長態勢,認真聽取種植技術與田間管理介紹。該項目采用廢菌渣、牛糞等合成有機肥料開展生態種植,既破解了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建設中傳統產業受限的發展難題,又杜絕了傳統生產對森林生態的破壞,為村民開辟穩定的增收渠道。這是世界自然基金會重點扶持的項目,生動詮釋了“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深刻內涵。
在汪清桃源小木耳實業有限公司,代表團圍繞國家公園范圍內產業轉型發展開展深度交流,并品鑒桃源木耳宴。綠色有機、種類多元、口感獨特、營養豐富的木耳制品,贏得代表團的贊譽,成為當地生態產業轉型的鮮活例證。
探訪結束后,代表團成員紛紛為汪清實踐點贊。他們表示,汪清縣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建設中探索的智能化養殖、可持續林業經營、生態產業融合等創新路徑,不僅為虎豹等頂級捕食者種群穩定繁衍創造了有利條件,更在全球大型貓科動物棲息地保護領域樹立了標桿,為生態保護與區域發展協同推進提供了“中國方案”。未來,雙方將持續深化交流合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更多力量。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作為我國第一批國家公園之一,汪清區域的實踐是其生態保護成效的縮影。近年來,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汪清區域通過系統保護修復,虎豹種群數量顯著增長,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同時不斷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實現了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鄭 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