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中國】為文化遺產保護注入數字化動力
在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承論壇上,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成為熱點話題。在數字技術的賦能下,當文化遺產走出“館舍天地”,融入“大千世界”時,不僅人類的共同記憶有了永續傳承的可能,人類共同的文化瑰寶也將在交流互鑒中煥發新生,為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注入更多動力。
在技術賦能中保護文化遺產。無論是對于中國,還是對于世界各國而言,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挑戰,是一個重要的時代課題。面對時間侵蝕、自然變遷、人為破壞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不同程度地威脅著各類文化遺產。隨著數字技術的出現,為建立各類文化遺產建立“永久檔案”提供了解決方案。以中國為例,故宮目前已有一百多萬件(套)藏品擁有“數字身份證”,“數字文物庫”向社會免費開放15萬件藏品數據;中國國家博物館已累計完成72萬件文物二維影像、7700余件文物三維模型的數據采集,數據精度達復制級。文化遺產數字化工作是一種戰略使命與文化責任,需建立全球通用的分辨率、文件格式標準,確保數字資源可持續保存與安全使用。各國要強化技術賦能,將文化遺產數字化,并借助“數字記憶”將其歷史文化背景、人文情感信息等一并留存,為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在數字創新中激活文化遺產。文化遺產的保護,說到底是要更好地讓各類文化遺產“活”起來,發揮文化遺產自身的浸潤與引領作用。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文化遺產在得到保護的同時也讓數字資源得到更好的積累。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產生新的知識、新的敘事,進而進入“尋常百姓家”,需要各地主動探索實踐。以中國為例,從“云游長城”小程序讓修復后的喜峰口長城在數字空間精準重現,到三星堆博物館、金沙遺址博物館等地打造沉浸式VR體驗、數字文創產品,讓公眾身臨其境感受巴蜀文化瑰寶的輝煌燦爛,數字化讓文物資源釋放出了動力活力。文化遺產數字化激活了產業創新活力,也讓中華文明的優秀成果得到了傳播推廣。無論是文化與科技的融合,還是數字文化資源的協作,都需要構建一個生態網絡。對此,各國要用好數字化技術,勇于創新創造,激活文化遺產資源。
在數字合作中共享文化遺產。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沒有任何國家能夠單打獨斗完成。各國要強化交流合作,更加重視共享專業知識、技術和經驗。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文化遺產保護技術水平上存在差異,要通過共享先進知識和經驗,讓各國平等參與全球文化遺產數字化進程。要通過制定開放標準、構建公私合營基金、完善倫理法律框架、加強人才培訓、提升資源可及性等多維度解決方案,促進全球文化遺產數字資源共享。為推動形成“技術共研、經驗共享、文明互鑒”的合作生態,促進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可持續發展,今年以來,世界互聯網大會加大了在文化遺產數字化領域的工作力度,陸續舉辦文化遺產數字化論壇,成立文化遺產數字化工作組,發布《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產數字化案例集(2025)》。面向未來,各國要搶抓機遇,在數字合作中讓文化遺產閃耀光芒。



